2025年4月,京東與美團在外賣市場的爭奪戰(zhàn)愈演愈烈。京東以“百億補貼+免傭金+騎手五險一金”組合拳挑戰(zhàn)美團霸主地位,而美團則通過整合會員體系、加碼即時零售防守反擊。
一個耐人尋味的對比是:京東外賣騎手若全職入職,不僅能享受每單的新手補貼,還能獲得五險一金的全覆蓋,月入8000元左右被視為“保底”;而美團雖然社保覆蓋仍存在模糊地帶,但騎手卻有機會沖刺萬元月薪。另一邊,快遞行業(yè)里,直營快遞企業(yè)一直堅持為所有快遞員繳納五險一金,而加盟制快遞網點中,超八成快遞員仍在社?!奥惚肌薄?/p>
當劉強東親自送外賣、美團發(fā)文反擊時,這場商戰(zhàn)的硝煙中,真正需要被看見的,是那些在暴雨中摔倒的騎手、在站點里過勞的快遞員。快遞員和外賣員雖然都是“送貨”,但背后卻是截然不同的生存邏輯,外賣員用“玩命跑單”換取提成與補貼,快遞員則在淡旺季的潮汐中掙扎。
這場資本博弈背后,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浮出水面:作為基層物流人,選擇送外賣還是送快遞,究竟哪個更賺錢?當平臺競爭從價格戰(zhàn)轉向福利戰(zhàn),底層物流人該如何在收入、風險與未來之間權衡?本文將從收入結構、工作強度、社保福利、職業(yè)發(fā)展四大維度展開分析,結合一線勞動者的真實調研數據,為每一個在電動車上奔波的物流兄弟們,算清這筆人生賬。
作為外賣騎手,可謂是拼速度賺快錢,但錢袋子可能“說沒就沒”,外賣小哥的收入就像過山車,主要靠接單量和平臺補貼。收入結構的具體對比可參考表格數據。
以某外賣平臺為例,比如普通騎手每天跑12小時,一個月能接1600單左右,每單提成平均5元,加上高峰時段補貼(比如早餐每單多給2元),月收入大概7000-8000元。但別高興太早,超時罰款(可能一單超時就會扣一半錢)、差評扣款(部分差評罰50元)、灑餐賠償(部分需要賠整單餐費)……算下來,實際到手可能只有5000元到6000元。網絡上有個上?!皢瓮酢?,外賣小哥5個月賺了12萬,但代價是每天工作16個小時,專挑凌晨送夜宵單,還得祈禱別遇到投訴。這種“拿命換錢”的案例,1000個人里可能只有1個。所以外賣收入看似高,但波動極大。下雨天單量暴增,但摔一跤可能賠掉三天工資,平臺補貼說取消就取消,收入隨時可能腰斬。
作為快遞員,往往是細水長流,但想發(fā)財得“熬年頭”,因為快遞員的收入更像跑馬拉松,靠的是穩(wěn)定派件和積累客戶。
比如直營快遞公司,往往是底薪3000元+每件1元提成(平均來說),假設一個快遞員每天派200件,加上攬件提成(例如幫客戶寄快遞,運費抽成5%),月入6000-8000元。更重要的是,公司給交五險一金,生病受傷有保障。
如果是加盟快遞網點,大部分純靠計件工資,大概平均每件8毛錢,一天派200件才賺160元,月入不到5000元,而且社保幾乎全靠自己交。但是,站點不乏攬件之王的大神,比如很多依靠產業(yè)帶和專業(yè)市場的站點,靠著給批發(fā)市場發(fā)貨,一年可以攬件幾十萬票,年收入可達40-60萬,可是普通人想復制?先得在一個片區(qū)扎根5到10年,和每個老板混成兄弟。所以快遞小哥的貧富差距極大,直營公司的老員工能端著“鐵飯碗”,加盟網點的臨時工可能連摔傷都要自費看病。
從工作時間來看,外賣騎手像“被算法抽打的陀螺”,比如午高峰11:00-13:00必須完成全天60%訂單,一般系統(tǒng)默認30分鐘送達,但實際留給騎手的只有18分鐘(含等餐時間)。很多外賣騎手對于路上的紅綠燈,根本顧不上看,因為超時會扣錢??爝f員則是“體力耐力賽”,比如快遞員早上6點開始到崗分揀上百件貨,9點開始陸續(xù)派送,大件家電要扛上樓。晚上7點以后還要處理退貨件,如果今天沒有取走,會得到客戶的投訴,具體的時間對比可以參考表格。
從身體損耗來看,兩類物流人是用不同部位的健康換工資。據醫(yī)學期刊《職業(yè)健康》2025年的研究顯示,外賣騎手膝關節(jié)磨損程度是普通人的3倍。很多外賣騎手被醫(yī)生診斷為“軟骨磨損如50歲老人”,罪魁禍首是每天大概要爬累計50層樓送餐。而很多快遞員則是患有腰椎間盤突出,這類職業(yè)病往往治療費用較高。
今年,一些外賣平臺開始為外賣騎手繳納社保的政策,成了物流行業(yè)的“重磅炸彈”,據網絡數據,每給一個騎手交社保,成本大概增加2000元/月,但換來的是騎手流失率下降40%。而有些外賣平臺在社保問題上玩的卻是所謂的“文字游戲”,比如推出“靈活就業(yè)養(yǎng)老保險補貼”,騎手自己每月交886元養(yǎng)老保險,平臺“補貼”487元,這所謂的“補貼”可能“買不來”騎手的安全感??墒?,快遞員的社保差距,比外賣行業(yè)更觸目驚心,比如直營快遞網點的快遞員每月可以多“賺”1000-2000元,因為公司交的公積金和社保,相當于變相加薪,而加盟快遞網點的快遞員反而需要“倒貼”,比如月入6000元中,自己交社保要花500元,實際可支配收入減少。具體數據對比可以參考表格。
從職業(yè)發(fā)展的晉升通道來看,快遞員能當“小老板”,外賣騎手可能永遠是“跑腿的”。
很多快遞員的發(fā)展路徑是從送貨到管人,可以從快遞員發(fā)展為網點負責人到片區(qū)負責人,甚至區(qū)域總監(jiān),行業(yè)內大部分的網點經理都是從快遞員干起來的。
而外賣騎手可能三年后還是騎手,據2024年外賣行業(yè)市場報告數據顯示,90%的騎手從業(yè)不滿3年,剩下的10%中,5%轉行開滴滴、送快遞;3%成為“培訓師”,教新人開單和搶單技巧,2%承包充電寶租借柜。而更加殘酷現實是,35歲以上的外賣騎手,外賣平臺可能會通過算法降低派單優(yōu)先級,逼你自動離開。
從技能壁壘來看,快遞員很多的要靠“人情世故”,而外賣騎手玩的是“系統(tǒng)漏洞”。兩類職業(yè)的核心競爭力截然不同,比如,快遞員可以用3年時間把寫字樓攬件量從日均50件做到300件,秘訣是幫前臺姑娘代收奶茶、給老板送發(fā)票。外賣騎手卻可以發(fā)現平臺漏洞,深夜把定位改到酒吧街,能搶到更高打賞的訂單。但這種“技巧”往往只能維持很短,系統(tǒng)升級后會被判定刷單,賬號封禁。
送外賣還是送快遞?這道選擇題的終極答案在哪?這是一道關于尊嚴與生存、當下與未來的社會命題。京東與美團這場裹挾著社保硝煙的戰(zhàn)爭,撕開的不僅是平臺經濟的價值取向,更是2億靈活就業(yè)者在城鎮(zhèn)化浪潮中的命運褶皺。
這場始于社保爭奪的行業(yè)變局,終將指向一個更根本的追問:在即時配送的萬億賽道里,究竟該讓算法榨取勞動者的最后一滴汗水,還是用制度保障托起千萬家庭的希望?“我們不是系統(tǒng)里的數據,而是城市脈搏的守護者”,這句話是來自一位匿名騎手在網絡上的留言,或許物流人真正的自由是,不必在“高薪短命”與“低薪穩(wěn)定”間掙扎,而是在尊嚴與收益的天平上,找到屬于勞動者的答案。
瑪氏中國|2025年度瑪氏箭牌北京區(qū)域包材及原材料倉儲(VMI)項目
2152 閱讀華為的物流“布局”,為何備受關注?
1341 閱讀快運網點蛻變:做云倉、盈利大增、沖刺億元營收
1310 閱讀北美倉配一體機會和風險
1173 閱讀?年營收15億的跨境物流企業(yè)要上市
923 閱讀縱騰集團借殼上市,6.4億收購A股上市公司綠康生化
868 閱讀解秘粵港澳大灣區(qū)規(guī)模最大的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——廣州東部公鐵聯(lián)運樞紐
840 閱讀TEMU美區(qū)半托管即將開放國內發(fā)貨模式
771 閱讀海瀾之家5000+門店入駐京東秒送
698 閱讀京東物流一線員工日10周年:為5年、10年老員工授勛,為15000名標桿頒獎
661 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