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線下?這已經是很難說清的問題。
如果以渠道商論線下,渠道商也在做線上。
如果以交易方式論線下,訂單、支付、交付都已線上。
那么,哪些工作是不可替代的線下?
線上效率更高的,交給線上;線下價值更高的,要踏踏實實做好線下。
線上線下難分的時候,為了更好地做好線下,我們要重新“定義”線下,從而能抓住線下工作要點。
過去天天在線下,但卻沒有線下的概念。線下概念的出現,是因為出現了它的對立面:線上。
線上的出現,同時也改變了線下。
現在,有純粹的線上,但已經沒有純粹的線下了。
重回線下,已經不再是過去的線下,不是純粹的線下,而是摻雜著線上的線下。線上與線下,剪不斷,理還亂。
因此,線下,需要重新定義。
早期的線上,主要指平臺電商。借助互聯網平臺的商業(yè)是線上。
后來有了小程序,廠家也可以獨立做線上。因此,線上變成了訂單和支付的范疇,如線上訂單、線上支付。
如果線上是指線上支付,那么,現在支付基本上都是線上完成。
如果線上是指訂單方式,那么,O2O、小程序、社區(qū)團購、社區(qū)電商,都是線上訂單,甚至在門店掃碼下單也是線上。純粹的線上,完全回避互聯網的越來越少了。
線上與線下的界限,已經不那么清晰。定義線上與線下,都不容易。
概念不清晰,就要重新定義。
線下的界定,大致是從兩個視角:一是是否去中間化,或是否有渠道商;二是交易方式的線上線下。
傳統(tǒng)線下有渠道商參與。平臺鼎盛時期,去中間化的思維盛行。于是,是否有中間商,似乎成為線上線下界定的標志。至今為止,仍然有不少人認為渠道數字化是去中間化的。
快消品典型的渠道模式是“四方,三段交易”。四方,指廠家(F)、經銷商(B)、零售商(b)、用戶(C,消費者)。三段交易,指廠家與經銷商(F2B)、經銷商與零售商(B2b)、零售商與用戶(b2C)。
四方三段交易,這是典型線下渠道運營形態(tài)。過去是不言而喻的。不同企業(yè)的渠道有差距,比如直分銷是三方,沒有經銷商參與;直銷是兩方,沒有零售商參與。但主流是四方參與,三段交易。
B2B從早期兩方交易,擴展到現在的渠道全鏈數字化(F2B2b2C),渠道交易模式已經從“三段交易”演變成任何兩個主體之間都可以交易。增加了三種交易模式:廠家與零售店(F2b,如美的零擔訂單)、廠家與用戶(F2C)、經銷商與用戶(B2C)。
渠道四方的交易完全數字化不是夢,渠道去中間化反而成為難以落地的幻想。因此,不宜以渠道是否去中間化作為界定線上線下的判斷依據,也不宜以是否以數字化交易作為界定線下的標準。
小結:是否去中間化不是線下的標志,B2B已經滲透渠道商的各環(huán)節(jié)。
交易是個大概念,大致包括訂單(小交易概念)、支付、交付。傳統(tǒng)的線下交易,俗稱“一手交錢,一手交貨”,就是交易、支付、交付一體化。
訂單(交易)是下單方式,支付是付款方式,交付是送達方式。
交易與支付一體,就是下單即支付(不考慮賒銷、信用支付等)。這是零售角度的現金交易。
支付與交付一體,這是真正的一手交錢,一手交貨,即現場交付。
交易、支付、交付三位一體的傳統(tǒng)零售,在互聯網時代發(fā)生了變化。
首先是支付幾乎全部線上化;其次,交付與交易已經分離,交付(物流)已經成為獨立第三方;第三,訂單方式大量線上化。用戶在門店現場,也可能掃碼下單,如餐飲點餐。
因此,從傳統(tǒng)交易支付交付一體的視角看,已經沒有純粹的線下。所以,不再適合用交易方式界定線上線下。
小結:交易的三大環(huán)節(jié),訂單、支付、交付,都無法重新定義線下。
當交易支付交付不再成為線上標簽時,回歸線下需要尋找有別于交易視角的線下新標簽。
施煒老師在《連接》一書中提出過認知、交易和關系的概念。我曾經說過,這是對商業(yè)的極簡概述,堪稱大智慧。
認知決定交易,關系也決定交易。這是施煒老師所強調的三位一體。
以認知和交易關系的來源界定線下。這是我們對線下概念的新設想。
這個定義,實際上是以流量來源定義線上線下。
只要認知來源于線下,那么,無論交易以什么形式達成(線上或線下均可),都是線下。比如,李渡的線下體驗,小程序交易。重心不在小程序交易,而在線下沉浸式體驗。
交易是結果,認知、關系是流量來源。認知、關系與交易是因果關系。不用從交易角度,而是從交易的源泉(流量)角度定義,可能更好。
回歸線下,我們特別重視小店的價值,提出了“小門店,大運營”。小門店,因為與用戶之間有強關系,成為重要的流量來源。過去因門店面積小,SKU少,因而是小店。現在門店是“雙店”(線下小店+線上大店),有更大的運營機會。
小結:線上形成認知,流量來源于線上,就是線上;線下形成認知,流量來源于線下,就是線下。
現在是線上線下社群三位一體的時代,意味著線上線下是可以轉化的。因此,當我們提出回歸線下,意味著什么呢?
以認知和關系視角定義線下,已經說明了回歸線下的重點。流量來源比交易更重要。
李渡的沉浸式體驗之所以火爆,并且在輕營銷方式走向全國,就是因為體驗代表了目前高黏性的認知方式。據我所知,已經有很多企業(yè)在搞體驗店。體驗店的價值不是銷售,而是認知。高門檻認知成為流量的來源,在產品升級的時代非常重要。
關系經營,可能是商業(yè)的中國特色?,F在,關系與互聯網的結合堪稱完美。因為線下關系可以通過社群高度活躍,并且通過小程序很容易形成交易。所以,當交易方式很容易線上化時,認知和關系作為交易的前提條件,就相當昂貴了。
KA店人員的高流動性,小店店主人員高度穩(wěn)定,生活半徑與商業(yè)半徑重疊,決定了小店的關系更容易轉換為流量。
從認知和關系角度重新定義線下,等于定義線下流量源泉。這是重新定義線下的核心。
方剛老師提出,回歸線下是新巷戰(zhàn)。掃街+掃人,這是新巷戰(zhàn)的一體兩面。掃街是為了掃人,掃人的關鍵是關系。
說到最后,舉個例子。這個例子可能有爭議性。就是社區(qū)團購。
興盛優(yōu)選早期是做B2B的,他們做社區(qū)團購時,邏輯上不過是讓原來的店主(現在的團長)直接用戶而已,流量來源還是店主。因此,對興盛優(yōu)選與B2B的切割,我萬分不解(可能他們更希望被當作線上平臺對待吧)。
當然,后來有些平臺做社區(qū)團購,也吸引了“寶媽”做微商店主,但團購的主體還是線下店主,團長是有線下流量的。
按照關系、流量來源于線下的邏輯,興盛優(yōu)選應該是線下。
后來當巨大頭介入時,如多多買菜、美團優(yōu)先等,社區(qū)團購的性質已經發(fā)生了變化。陳海超、李保林等社區(qū)團購專家把他們稱為“社區(qū)電商”,不是標準的社區(qū)團購。
我非常同意這種說法。
多多買菜、美團優(yōu)選,它們的流量不是來源于團長,而是來源于平臺流量。平臺流量在他們做所謂的社區(qū)團購時就存在。雖然這些平臺也有線下“團長”,其實不過是線下集中交付的第二個“菜鳥驛站”,不是流量來源。
因此,從流量來源講,興盛優(yōu)選是線下,多多買菜、美團優(yōu)選是線上。
瑪氏中國|2025年度瑪氏箭牌北京區(qū)域包材及原材料倉儲(VMI)項目
2236 閱讀華為的物流“布局”,為何備受關注?
1495 閱讀北美倉配一體機會和風險
1299 閱讀?年營收15億的跨境物流企業(yè)要上市
1189 閱讀解秘粵港澳大灣區(qū)規(guī)模最大的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——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
1106 閱讀縱騰集團借殼上市,6.4億收購A股上市公司綠康生化
1008 閱讀TEMU美區(qū)半托管即將開放國內發(fā)貨模式
890 閱讀京東物流一線員工日10周年:為5年、10年老員工授勛,為15000名標桿頒獎
829 閱讀15倍爆發(fā)式增長,網絡貨運行業(yè)跑出了一匹黑馬
839 閱讀2024年快遞滿意度出爐:順豐、京東快遞排名最高
795 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