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看到一個提問,就是問NRT是個什么參數?據說是京東供應鏈計劃里的某個術語,然后在一個熱心的群友幫助下,根據某京東產品負責人的一篇文章,意即距離下次可下單日的時長,英文就此簡寫為NRT。因此猜測這可能就是next replenishment time, 也或者next re-order time的簡寫。除此之外還有BP(采購周期)和VLT(供應商送貨時長)等簡寫詞語。
但是光憑簡寫很容易讓人誤會,比如VLT,大概就是vendor lead time,而有些企業(yè)一般使用supplier多于vendor,那么思維轉不過來的,就難以清楚這個簡寫意義。同時Lead time指的是提前期,涉及供應商這部分多被認為是采購提前期,也很多人理解為訂單下單開始供應商交付完成的時間,而這里中文意思指的是供應商送貨時長,從字面意義會被認為是運輸時間而已,這個僅僅是采購提前期的一部分。
除此之外,筆者最近還有收到一個有意思的提問,就是計算標準差,用excel函數的時候,究竟是使用stdev.s還是用stdev.p的問題,前者指的是采用的數據是總體中的一部分,借此樣本來估算總體的標準差,后者指的是這些數據就是總體所有數據了,用來計算總體的標準差。
當然,究竟采用哪一個計算函數,沒有一個絕對的定義標準,只能根據實際場合選擇適合的。
不過,如果這一次采用前者函數,后一次采用的是后者函數,又或者同一時間段的歷史數據,這個SKU采用樣本估算,那個SKU采用是的總體計算,這么一來,意義又大大不同了。
供應鏈管理的信息傳遞,往往不僅于內部,不僅于一個部門,很多時候,是一個開放的傳遞過程,但是信息不統一標準,也會造成傳遞失真。
由于供應鏈涉及的是多方面多維度的關聯,而把所有關聯能夠一同聚焦于某個事情,某個具體點,也就必須讓所有認識到這個點就是大家所認為的那一個,而這就是語言的力量,更精確的說,是供應鏈語言的力量。
不過,往往有些又喜歡造詞,凸顯所謂的先進,又是不少企業(yè)的通病,比如流行通用的只不過是C2B,C2C或者B2B,大部分從業(yè)都能清晰了解這些簡寫的含義,然而總有一些搞特別,諸如M2C(Manufacturers to Consumer), F2C(Factory to customer), D2C(Direct to consumer)繼而鼓吹會成為主流,都是常見套路。
然而供應鏈管理的本質都是一致的,
而一個典型的就是物流業(yè)的Incoterm的標準界定,諸如CIF,FOB,DDP等,就是給與了一個清晰的明確定義,并讓這個語言共同化。
如果讓供應鏈管理取得很好的成效,首先就要是讓人都能明白,才可以更好地管理和獲得相應地效果。反之,你說的別人都聽不明白,或者理解和你所認為都不是一個頻道,那往往都是事倍功半。
當然,很多簡寫有助于提供處理的速度,但是若是面向更多的對象,表達還是適當詳細和清晰會更好。
筆者處理過的某個項目,甲方發(fā)出的指令往往通過EDI傳送,能夠準確迅速地到達乙方倉庫中,但是執(zhí)行經常不盡人意,原來,指令包含了輸入,而非僅有選擇項。輸入的信息根據個人習慣,喜好,語言等不盡相同,而倉庫接收后又要進行解讀,再在現場指示。語言的不標準統一,和信息傳遞失真,導致執(zhí)行效果大打折扣。
在制定統一的標準后,規(guī)定了甲方錄入標準和乙方對應的處理后,才可以讓供應鏈的運作變得更順暢,因為說的對方終于都能明白了。
瑪氏中國|2025年度瑪氏箭牌北京區(qū)域包材及原材料倉儲(VMI)項目
2166 閱讀華為的物流“布局”,為何備受關注?
1376 閱讀快運網點蛻變:做云倉、盈利大增、沖刺億元營收
1324 閱讀北美倉配一體機會和風險
1187 閱讀?年營收15億的跨境物流企業(yè)要上市
930 閱讀縱騰集團借殼上市,6.4億收購A股上市公司綠康生化
889 閱讀解秘粵港澳大灣區(qū)規(guī)模最大的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——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
861 閱讀TEMU美區(qū)半托管即將開放國內發(fā)貨模式
771 閱讀京東物流一線員工日10周年:為5年、10年老員工授勛,為15000名標桿頒獎
717 閱讀海瀾之家5000+門店入駐京東秒送
712 閱讀